大學教授招聘荒

一言以蔽之:近年來高等教育的教授招募不易。

Professor

前文提到臺大電機系研究所推甄搓湯圓大會,填寫志願序時,除了研究所組別以外,還有一個志願是不參與甄試、而是出國留學。

「來來來,來臺大;去去去,去美國」,這句順口溜揭櫫了上個世紀中期(六十年代)的美國夢,當年許多大學畢業生的第一志願都是去海外留學。但到了二十世紀後期(九十年代),相較於出國讀書,越來越多畢業生選擇在臺灣的研究所深究,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出國留學太花錢了。

出國讀書有多花錢呢?目前最主要的留學國家還是美國,所以我們就拿美國研究所的費用來當例子。根據網路上的分享,美國研究所的學費大約落在2萬到7萬美金,私立學校比公立學校貴。除了學雜費以外,美國的物價也比臺灣高得多,因此每年所需要的生活費也高上不少。一般而言,準備個新臺幣300萬元是跑不掉的。

除了出國的費用高以外,由於臺灣研究所的教育環境改善,加上科學園區起飛,臺大電子電機相關系所的畢業生很容易在園區容易找到優渥的工作,留學熱潮就趨緩了。

前一陣子有機會回到校園去,聽學校的老師說現在電子電機系所大舉擴張,需要新聘很多教授,但卻沒什麼人來應聘,主要的原因就是教授的投資報酬率不好。一個博士生取得學位所需要投入的時間及金錢是很可觀的,然而大學教職提供的薪資卻是不成比例的(尤其是跟在園區擔任工程師所獲得的薪酬比較之後)。

為了促進年輕學子應聘教授的意願,臺大設置了「學術勵進青年講座」,提供獎助金給任教3年以上、年齡50歲以下的青年教師,以發揮其研究能量。交大則是設置了「青年講座教授」,對象是年齡45歲以下的新聘教師,以積極延攬傑出的年輕學者回來任教。

  • 臺大學術勵進青年講座:獎助期間以三年為上限,每年頒與獎助金新臺幣60萬元。
  • 交大青年講座教授:獎助期間以四年為上限,每月頒與獎助金不超過新臺幣6萬元為上限。
  • 備註:這些學校給予獲獎者的經費,都是由校務基金自籌,也就是來自企業和校友的捐款。

在大學擔任教授,除了社會地位很高以外,其實痛苦也不少,比如說要負責行政工作、配合學校招生,並不是全心全意地投入教學和研究。如果是年輕的助理教授,還要在學校規定的若干年內升等副教授、正教授,否則會遭到解聘,壓力也是不小。

綜合了這些原因,一些海外有經驗的研究員、或是業界有經驗的專家,有意投入高等教育當教授的人就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