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以蔽之:2025/04/20既是媽祖誕辰,也是穀雨節氣,還是復活節。

媽祖誕辰
媽祖出生在北宋年間,因其出生時不哭啼,故而取名為「林默」。農曆3月23日是她的誕辰,今年對應陽曆(公曆)是4月20日。
相傳媽祖會保佑海上船隻,所以在各個朝代都有祭祀。從宋代開始被神格化,在南宋時第一次被敕封為「夫人」,在元代時被封為「天妃」,到了清代,因施琅上表說是媽祖顯靈幫助他打敗鄭克塽,媽祖更進一步被晉升為「天后」,從此媽祖不再只是地方信仰,而是與關聖帝君相同地被列為朝廷祀典。
媽祖官運亨通,她的封號也隨著朝代越來越長,曾高達64個字:「護國庇民、妙靈昭應、……、振武綏疆、天后之神。」最後在清同治年間,朝廷說媽祖封號的太長,要clamp字數(永不加增)。
媽祖信俗已在2009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臺灣,媽祖也是重要的信仰,而且已經不只是海神了,還開始有平亂、救災、助戰、除害等膜拜,甚至是婚姻、生育、治病、求財也都行,因此臺灣各地都有媽祖的廟宇,最知名的三間是:
- 北港朝天宮(建於1694年):全臺媽祖廟之總廟,曾將4643尊媽祖神像齊聚一堂,創下金氏世界紀錄。
- 大甲鎮瀾宮(建於1732年):每年遶境進香的活動已有數百年歷史,是媽祖遶境活動中,規模最大的。
- 白沙屯拱天宮(建於1863年):每年遶境的天數和路線都不固定,因為是媽祖指引轎夫前行。
穀雨
從地球上觀測,太陽一年裡在天球劃過的軌道稱為黃道,黃道一圈就是黃經360度。把黃道分成二十四等份,就是二十四節氣,每個節氣相差黃經15度。
在四月十九日~廿一日(今年在2025/04/20),當太陽到達黃經30度時,這時氣候溫和、雨水明顯增多,適合穀物生長,所以在二十四節氣之中,稱之為「穀雨」。
穀雨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六個節氣,也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
復活節
復活節(Easter),是紀念耶穌於被釘死後復活的事蹟,被基督徒認為赦免與永生,所以是基督教的重要節日。復活節在每年不是都固定於同一天,而是定在「春分月圓後第一個星期日」,這是因為:
- 春分:北半球在春分過後開始日長夜短,意味著光明戰勝黑暗。
- 月圓:不只在白天充滿日光,就連夜晚也是充滿月光,也意味著光明戰勝黑暗。
- 星期日:耶穌在星期日復活。
雖然復活節在西方的天主教和俄羅斯的東正教,其定義都是春分月圓後第一個星期日,然而兩邊卻使用不同的曆法來計算宗教節日,天主教是使用格里曆,而東正教是使用儒略曆。
- 儒略曆(Julian Calendar):之前的公曆,平年365日,四年一閏於二月底增加一天,年平均長度為365.25日。
- 格里曆(Gregory Calendar):現行的公曆,平年365日,四年一閏(但100年不閏、400年又閏)於二月底增加一天,年平均長度為365.2425日。
因為天主教和東正教採用的曆法不同,所以復活節在這兩個宗教的日期會不同,例如去年的復活節,天主教是2024/03/31,而東正教是2024/05/05。但巧合的是,今年2025年這兩種曆法的復活節同時都在4月20日。
復活節的計算是很複雜的,歷史上有很多人提出各種算法,這裡我們使用數學家高斯的算法,Python代碼如下。
for Year in range(1900, 2100):
# Catholic Church, Gregory Calendar, available in year 1900~2099.
M = 24
N = 5
a = Year % 19
b = Year % 4
c = Year % 7
d = (19 * a + M) % 30
e = (2 * b + 4 * c + 6 * d + N) % 7
if (d + e < 10):
Month = 3
Day = d + e + 22
else:
Month = 4
Day = d + e -9
if (Day == 26):
Day = 19
elif (Day == 25 and d == 28 and e == 6 and a > 10):
Day = 18
print('%4d年的天主教復活節在%d月%02d日' % (Year, Month,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