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以蔽之:大學和研究所的學歷和成績,都有通膨的現象。
學歷通膨
科技業的門檻和專業要求都很高,合適的人才難以招募,長久以來,科技業一直面臨人才荒的問題。
人才短缺這事早在二十年前就有園區大老不斷地在呼籲,因此當時政府就開始了「矽導計畫」。所謂矽導計畫,是在2001年底提出的,目的是將臺灣塑造成世界級的IC設計重鎮,期望在2010年時矽產品市場產值可以達到新臺幣10兆元。
矽導計畫中,教育部讓幾所頂大在四年內增聘340個教授,藉以培養更多的產業人才。舉例來說,如果每年每個教授有4個學生畢業,那麼一年就多出了1360個相關領域的碩博士畢業生。除了研究所師資的增加以外,另外還有一個晶片系統(SoC)計畫,提撥了將近百億的研究經費,用於產品和平臺的開發,讓實驗室沒有經濟上的後顧之憂。
不過矽導計畫不是提高整個學術系統,而是單點式地拉抬頂大電資相關系所。譬如在矽導計畫實施以前,電機系大學部收兩班100人,電機所碩士班收50人,是正金字塔;矽導計畫以後,大學部還是收兩班100人,但碩士班變成收200人,結果就造成了倒金字塔的現象。所以早年臺大電機所收的都是臺大電機系的畢業生,但後來由於研究所招生人數比大學部多,所以臺大研究所就越來越容易進入,這就是網友所稱呼的「洗學歷」。
矽導計畫開始的時候,教育部瞬間給了學校不少教授聘任員額,對系所來說,要在短時間內馬上補齊這些教師缺口也不是容易的事,畢竟教授要求要有博士學歷,本來就不容易招募了,而是幾所頂大還都同時在搶電資相關領域的專才。另外,政府雖然有給系所一筆經費,但許多硬體配套並無法立刻增加,例如學生增加了,但大樓並沒有新建,所以學生就只能擠在原本的教室和實驗室。這些資源的短缺,使得矽導計畫在當年被戲稱為「系倒計畫」——把系所搞倒閉了。
雖然現在矽導計畫已經結束了,不再擴張既有系所的招生名額,然而近幾年來頂大不斷成立新的半導體相關系所,其實也是變相的學歷膨脹。雖然我們很樂見這些系所的增設,因為它會增加園區相關的從業人才,然而在少子化的趨勢下,一味的增加頂大招生名額,勢必會衝擊其他(尤其是私立)學校的經營。
成績通膨
除了頂大學歷有膨脹的現象,連成績單在近年來開始膨風了起來。
- 臺大:「A和A+」成績占比從46%增加到58%,其中A+占比從20%提升到30%。
- 交大:「A和A+」成績占比從49%提高到60%,其中A+占比從25%增加到36%。
在這篇新聞的報導中,說這是學生成績實施等第制所造成的。但事實上,只要學校要求老師給等第要滿足某種分佈就不會有浮濫的給分,例如在另外一篇報導就有討論過這樣的限制:「交通大學於8日通過《大學學生成績作業要點》,規定授課老師須將成績打在78±3之間。」
不過最後這條由學校控制老師給分的限制,引起學生的反彈,所以並沒有被通過,畢竟營養學分大家都愛,而且畢業以後的第一份求職,擁有好看的成績單還是有很大的優勢。
grade inflation這件事其實不單單發生在臺灣,在全世界都有這樣的現象。下圖是美國大學成績A的占比,五十年內也從15%增加到45%。
T分數
由於分數等第已經開始浮濫化了,所以有些學校就會引進T分數。
Z = (X - μ) / σ
T = 50 + 10 * Z = 50 + 10 * [(X - μ) / σ]
上式是套用到平均50、標準差10的T分數,如果換算成PR值(該生的成績可以贏過的人數比),大概是下表。
T分數 | 意義 | 約當PR值 |
---|---|---|
T=30 | 輸平均二個標準差 | PR 2 |
T=40 | 輸平均一個標準差 | PR 16 |
T=50 | 和平均相同 | PR 50 |
T=60 | 贏平均一個標準差 | PR 84 |
T=70 | 贏平均二個標準差 | PR 98 |
清大的書卷獎不是看等第的學分加權平均,而是T分數的學分加權平均。這樣一來,如果有心要拼書卷獎的學生就不會去修營養學分,因為在這些營養課程中,成績好壞的學生之等第拉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