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以蔽之:祖宗十八代是上下各看九代。
九九重陽節
在《易經》中「九」是陽數最重,所以《九陽真經》是金庸武俠小說系列中的最絕頂之內功心法。
2024年10月11日星期五,農曆九月初九日,就是因為「九九」是重疊的九,所以是日叫「重陽」。重陽節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最有名的是「桓景大戰瘟魔」,這個故事出自於南梁時候吳均的《續齊諧記》。
東漢時候,八仙之一的鐵拐李在市場賣藥,祂的攤位懸掛著一個酒壺,每當下午休市後,鐵拐李就跳入壺裡面,一直都沒有人發現,後來被管理市場的市掾費長房看到了,費長房就拜神仙為師,學習行醫,這就是「懸壺濟世」成語的起源。
費長房後來也收了其他學生,其中一個是汝南的桓景。有一天,費長房跟桓景說,你的家鄉會爆發瘟疫,叫他趕快返鄉。桓景在九月九日瘟魔再現的時候,引領著村民們登高去避禍,並讓人們佩戴辟邪的茱萸葉、喝長壽的菊花酒,桓景自己則去大戰瘟魔。打敗瘟疫後,這個習俗就流傳了下來,重陽節登高、喝菊花酒、繫茱萸香囊。
另外,因為「九」音同「久」,含有長久、長壽的意思,最後就演變成對年長者祝賀的「敬老節」。在這天,人們會祭祖拜拜、緬懷祖先,有點像是下半年的清明節。
祖宗十八代
說到祖宗,我們就會想起「祖宗十八代」這詞。十八代聽起來就感覺很誇張,現代人晚婚又小家庭,根本管不了那麼多代的事情,不過古人還真的會規劃那麼多代的計劃。
在「牛頓是中國人」這篇文章中,提到朱元璋賜給他孫子輩開始的後代,每個家族一首五言古詩,就化成一套naming rule。每首詩都有二十個字,可以供二十代子孫取名用。不過這套命名規則才用一半,十代後,明朝就滅亡了。
回到祖宗十八代這詞,這十八代並不是往上看十八代,而是往上下各看九代。正所謂「父/祖/曾/高/天/烈/太/遠/鼻」、「子/孫/曾/玄/來/晜/仍/雲/耳」,就是這十八代。不過其實還要加上自己,所以總共有十九代成員。假設一代差廿年,總共差距就是有360歲(不是差380歲哦,這是小學的植樹問題)。
- 生我者為 父
- 父之父為 祖
- 祖父之父為曾祖
- 曾祖之父為高祖
- 高祖之父為天祖
- 天祖之父為烈祖
- 烈祖之父為太祖
- 太祖之父為遠祖
- 遠祖之父為鼻祖
「鼻祖」之所以是最年長的祖先,是因為古人說,懷胎後最早成形的是鼻子。這想必是古人隨便說說的,畢竟古代沒有超音波,而現代醫學已經知道,胚胎最早形成的是頭部及脊髓,鼻子要到第九週以後才稍微有凸起。
- 我生之為 子
- 子之子為 孫
- 孫之子為曾孫
- 曾孫之子為玄孫
- 玄孫之子為來孫
- 來孫之子為晜孫
- 晜孫之子為仍孫
- 仍孫之子為雲孫
- 雲孫之子為耳孫
「耳孫」之所以是最幼齒的子孫,是因為他太年輕了,有世代差距,沒看過本人,只有耳朵聽過名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