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以蔽之:軟體的功能與硬體的效能是相輔相成的。
臺灣在全球科技製造業中擁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尤其在電子、半導體、資訊科技和通訊設備等硬體製造領域有著卓越的表現。不過,硬體要能賣得好,還是得要有應用軟體的配合。
軟體驅動硬體發展
所謂killer application,指的是一種非常具有影響力和吸引力的應用程式,使得消費者願意為這個程式來升級硬體。通常殺手級應用會帶來革命性的功能,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方式來滿足用戶的需求,而且它還擁有直觀且易於上手的界面,優秀的用戶體驗能夠吸引並留住使用者。
一個例子是微軟於1995年推出的作業系統Windows 95,它整合了DOS和Windows 3.1,並大幅度地簡化了GUI,從此Microsoft Windows就佔領了天下。
當時,還有一條定律叫Andy and Bill’s law:「What Andy giveth, Bill taketh away.(安迪給的,比爾都會拿走)」,其中Andy Grove是當時Intel的執行長,而Bill Gates是當時Microsoft的執行長,這句話說的是CPU硬體公司Intel所提供所有效能,軟體公司Microsoft總是都能用掉。由於軟體不斷地推陳出新,消費者就願意出錢添購新的硬體,否則軟體會跑不動。
在那個軟硬體互相映襯的年代,還有所謂的Wintel,就是由Microsoft Windows作業系統和Intel CPU所組成的個人電腦,宏碁Acer、華碩ASUS等臺灣公司也是在這個時候藉由著個人電腦市場而起飛的。
近幾年來,消費者越來越覺得沒必要更新Windows作業系統了,例如2001年上市的Windows XP,退役多年後仍受到廣大用戶的喜愛,根據報導,到了2014年6月XP的市佔率居然還有16.29%,當時還有口號叫「XP再戰十年」。由於沒有軟體來刺激消費,硬體運算能力過剩,也導致了個人和筆記型電腦的銷售每況愈下。
如果缺乏新軟體來刺激消費者採買新硬體,那麼硬體公司就得想一些新花招來自救,而臺灣畢竟是硬體王國,就會跟風吹噓這些新硬體的功能。
軟體沒跟上硬體
3D電視
2009年《阿凡達》電影上映後,3D電影實為一重大突破,好評如潮,打破票房記錄,超越《鐵達尼號》成為了有史以來全球票房收入最高的電影,並維持了這紀錄長達維持了10年之久。電視生產商馬上跟上這熱潮,推出3D電視,還可以在網路找到2010年馬總統走訪電子業參觀3D電視的新聞。
搭載3D技術的電視開始迎來了爆發期,不過這個曾經爆紅的產品,很快地就走了下坡。畢竟觀看3D影片還要戴特殊的眼鏡,對於已經配帶眼鏡的人,還要在原有眼鏡外戴另外一副3D眼鏡,實在很不方便。更重要的是,根本沒什麼影片有提供3D的內容,在內容匱乏下,3D電視很快地就消失在市場了。
5G通訊
另外一個也被硬體業者期待很高的技術就是5G通訊,2020年臺灣5G頻譜釋出,當時臺灣電信業者還有五家,殺紅了眼,光第一階段競標就標出1380億元的天價,可見大家有多麼看好5G的未來。結果四年後的今天,根據NCC的統計,臺灣的4G用戶還是高達七成,因為5G現在仍沒有殺手級應用,對消費者來說沒有升級5G的必要。
元宇宙
2021年的炒作則是被譽為下一個井噴產業的元宇宙Metaverse,Facebook集團還在2021年底改名為Meta,企圖打造個元宇宙江山,其執行長祖克柏還說元宇宙將重新定義人與科技的關係。不過,在2023年底Meta將其Reality Labs大裁員後,元宇宙這詞就逐漸從媒體淡出,沒人再提了。
硬體跟不上軟體
最近一個新題目,當屬於人工智慧AI了,但不是幾年前的分辨式AI,而是生成式AI,例如2024年新上市的旗艦型手機都標榜具有行動AI功能。為什麼Generative AI會比前幾個(3D電視、5G通訊、元宇宙、分辨式AI)有搞頭呢?主要是因為有內容的關係,生成式AI可以與之對話、產生影像、製作音樂、創造視訊……等,這些內容才是對使用者有意義的東西。
AI被視為硬體的救世主,原因是無論是在雲端cloud還是終端edge,AI所需要的運算效能都很高,而目前的硬體仍然不夠力,因此廠商必須不斷地升級雲端伺服器,而消費者需要替換手上的電子產品(手機、平板、筆記型電腦等)。
臺灣的科技公司長年來在增強硬體效能上有很強的能力,但在解決使用者問題的軟體應用上卻仍有很大進步的空間。只有軟硬體的同步前進,產業才會健康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