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以蔽之:實驗室的文化主要決定於討論的風氣。
在Dcard研究所看板內,有一篇文章討論了「電機各領域的一把手」,作者列出一份教授名單,如下表。
領域 | 學校系所 | 教授 |
---|---|---|
數位IC | 交大電子 | 李鎮宜 |
數位IC | 台大電子 | 吳安宇、闕志達、陳良基 |
類比IC(ADC/DAC) | 交大電子 | 吳介琮、吳重雨 |
類比IC(Power IC) | 交大電控 | 陳科宏、陳柏宏 |
類比IC(PLL) | 臺大電子 | 劉深淵 |
類比IC(PLL) | 中興電機 | 楊清淵 |
類比IC(High Speed) | 臺大電子 | 李致毅 |
類比IC(SerDes) | 清大電機 | 彭朋瑞 |
類比IC(SerDes) | 交大電子 | 陳巍仁 |
類比IC(ESD) | 交大固態/電子 | 柯明道 |
類比IC(RFIC) | 臺大電波 | 王暉 |
類比IC(RFIC) | 清大電子 | 徐碩鴻 |
類比IC(Mixed Signal) | 成大電機 | 郭泰豪 |
類比IC(記憶體IC) | 清大電機 | 張孟凡 |
元件物理模擬 | 交大固態 | 蘇彬 |
半導體製程 | 臺大固態 | 劉致為 |
奈米電子元件 | 清大電子 | 邱博文 |
記憶體元件相關(RRAM/MRAM/FeRAM) | 交大電子 | 侯拓宏 |
SI/PI | 臺大電波 | 吳瑞北、吳宗霖 |
天線 | 中山電機 | 翁金鉻 |
電力電子 | 臺科電子 | 邱煌仁 |
電力系統 | 臺大電機 | 許源裕 |
EDA | 臺大電子 | 張耀文 |
Machine Learning | 交大電機 | 簡仁宗 |
這表當然是有很多缺漏,譬如說因為數位IC的老師太多了,很難比較,所以就只列幾個;而類比IC的老師比較少,就把各個領域都分成細項列出來。雖然這只是作者他個人與部分網友的見解,但仍然指出了各大組別的熱門實驗室。
為什麼研究生會傾向選擇熱門實驗室呢?我曾在實驗室和武林門派一文中說過,研究所就像是武林,熱門實驗室就如同大門派,實驗室裡面有很多歷史的資料,這些藏經閣的know-how可以讓後進的學弟妹有SOP可以參考,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文明是不斷地累積,不需要所有人都從輪子開始刻。
這些熱門的實驗室,每一屆學生數目都很多,學長姐也不少,如果能夠從眾人智慧獲得經驗,往往是受益無窮。要獲得其他的人經驗,就是靠互相討論。研究室的討論氛圍通常就形成了實驗室的文化,在選擇實驗室時想要不踩雷,最重要的就是實驗室討論文化了。
- 一對一的討論:
這裡指的是mentee(學生)和mentor(指導者可能是教授、博士後研究員、博士班學長姐)的討論,如果每一週能定期和mentor討論,做錯方向可以馬上更正。我個人在求學的時候,有時候每天都會找老師、甚至一天和老師討論好幾次,這樣直接吸收天地精華,進步是很快的。 - 同題目的群組討論:
有些題目或專案會由多個學生一起負責,通常有兩種類型。第一種是同樣的架構、但用在不同的應用(規格、製程、材料……等),這時候由於架構推導是類似的,所以別人的心得會對自己的研究很有參考價值。第二種是同一個應用、但分成幾個sub-block,大家需分工完成,在這個狀況下,雖然通常大家是自己做自己的,然而前後級之間的界面往往是三不管地帶,藉由討論才不會漏球。 - 整個實驗室的大型討論:
實驗室的所有成員在一起討論,通常是分享自己閱讀的paper等新知識,可以藉由別人的報告整理,快速地吸收新論文的內容。
在熱門的實驗室內,討論風氣都很熱烈,因而從裡面出品的學生程度都還不錯,畢業以後也常常能成為各大公司優先徵求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