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定律》讀後感

一言以蔽之:給你再多的時間也不夠用。

帕金森定律:為什麼工作總是在最後一刻才會完成?

Parkinson’s law是英國作家Parkinson提出的,他觀察到,不同的人做同一件事,可以有天壤之別的差異,例如大忙人可以在10分鐘內寄出一疊明信片,而老太太寄一張明信片卻可以花上一整天。即便是同一個的人做同一件事,也可以有很大的差別,例如上班前可以在10分鐘內看完報紙,週末一份報紙卻可以看上整個早上。於是Parkinson說:

(1) Work expands so as to fill the time available for its completion.(工作會一直增加到把時間吃光為止。)

(2) The demand upon a resource tends to expand to match the supply of the resource. (支出會一直增加到把預算用完為止。)

為什麼工作總是到了deadline才會完成?對應的解決方案
還不緊急我們常常習慣先處理手邊緊急的事。安排計劃設定milestone是一個很重要的技巧,就可以把一個長期的任務分解成許多短期的目標。每個小目標都有短期的時間限制,這樣就不會有「反正這事還很久以後」的迷思。
天性懶散人性自然是想偷懶的,就會想一直拖下去。自我紀律自己要能養成有紀律的習慣,並規劃配合的環境。比如說,自我要求每天早起床一個小時,在安靜的書房裡面工作。當習慣養成以後,以後到了書房,就會被制約成要完成任務。
逃避壓力當工作很難、壓力很大的時候,我們會選擇拖延來逃避壓力。面對壓力要明白拖延只能短期逃避壓力而已,反而會造成長期的罪惡感。了解以後,就會有動力去面對壓力。如果是因為工作太難的話,可以先設定簡化的目標,先獲得初步的成果,就會有信心繼續前進。
缺乏動力除了工作困難,我們會想逃避以外,有時候我們也會因為不想做這件工作而拖延。找出動機我們需要找出可以激發動力的東西,了解這個工作給自己帶來的好處,就可以激勵自己去完成任務。
缺乏優先當我們搞不清楚工作的priority,就常常會在不重要的任務上花費太多時間,從而導致工作的延遲。設定優先解決的方法就是設定每個工作的priority,投入更多心力在重要的事項。
追求完美在還有很多時間的時候,我們會希望把一件事做到完美,所以就一直做不完。追求效率如果要把一件事做到100分,要花上十份的力氣;但如果只是要把一件事做到80分,通常只要花上五份的力氣。也就是說,倘若不追求完美,工作的C/P值會比較高。
高估期限有時候我們們會低估完成工作所需的時間,而誤以為時間還有很多。定期檢討定期檢討進度,當發現進度落後時,就可以儘早加快腳步。同樣地,也要定期檢討成果,當發現成果不張時,就可以儘早修正方向。

雖然帕金森定律不是什麼科學理論,但它在生產力領域仍然是一個被廣泛認可的概念,經常被引用在時間管理中。另外,帕金森定律除了被用在個人管理之外,也很常被用在組織中,指的是官僚主義。

當企業越來越大,單位不斷增加、人員不斷膨脹,雖然每個人都很忙,但公司的產出卻沒有提高。因此在討論區常常可以看見許多網友在抱怨園區大公司的毛病:大家不斷地開多餘的會議、浪費時間,還會互相review、增列彼此的action item。這些權責重疊、人浮於事的現象,都降低了組織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