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以蔽之:景氣反轉時,大家都不會很好過。
俗話說:「沒有天天在過年的。」景氣不會一直向上,總是會有反轉的一天。比如說2008年的金融海嘯、2022年的庫存調整,都是景氣突然由強轉衰的實際例子。公司遇到景氣反轉時,會做些什麼事來因應呢?
減少資本支出
友達董事長彭双浪表示,第三季還需要一段時間消化庫存。公司也將保守應對後市,放緩后里新廠建置速度,全年資本支出下修兩成,從450億元下調到360億元。
友達Q2轉虧,大砍資本支出(《工商時報》2022/07/29)
資本支出是指公司在設備與技術等方面進行投資,以擴大未來的產能。不過在景氣不好的時候,第一個被拿出來砍的,通常就是這些擴廠計畫。削減這些投資計畫,有助於公司維持目前的現金水位;另外一個好處是,減少未來的產能,也可以避免未來的削價競爭。
不過減少資本支出,有時候是雙面刃。 根據遠見雜誌報導指出:「2009年,晶圓代工業者為求安然度過金融海嘯,無不大砍支出。台積電卻從原來的10餘億美元資本支出,上修到27億美元,逆勢投資跌破眾人眼鏡。現在回頭看,連張忠謀先生自己也說,因為金融海嘯時期的勇於投入,才有現在的收成。」
裁員、無薪假、減少人員聘用
在經歷了令人失望的財報季度之後,Google和Meta的執行長皆警告表現不佳的員工要更加努力,而這引發了市場擔憂在美國經濟低迷期間,公司可能大舉裁員的問題。
業績不佳,Meta、谷歌暗示砍人員工皮繃緊(《自由財經》2022/08/02)
經濟部近日公布7月外銷訂單金額為542.6億美元,年減1.9%,勞動部今天公布最近的無薪假也發現,部分小型製造業廠商因為訂單減少已開始實施無薪假。
近2萬人放無薪假,2家製造業新實施(《工商時報》2022/08/24)
為經濟衰退備戰的第二個常見手法是裁員,裁員在西方的公司是很常見的。在台灣的公司比較少使用裁員的手段,而是會啟用無薪假(又稱減少工時或減班休息),或是減少新進人員聘用,也就是「人事凍結」、「遇缺不補」。
一般設計業之所以不輕易啟動裁員手段的原因是,如果景氣不好就裁員,等到景氣回溫以後又需要大舉徵才,而訓練新人的成本過於高昂(在IC Design House的新人前半年幾乎沒有貢獻),這樣對長期發展並不好。然而就算如此,設計公司還是會減少一些約聘員工的僱用,以減少成本,例如要求正職員工自己倒垃圾以減少清掃人員。
如果是設備支出比例比較高的公司(例如Foundry),會以減少設備資本支出為主要手段;如果是人力支出比例比較高的公司(例如IC Design House),會以減少人力資本支出為主要手段。
高階主管減薪
聯電發言人劉啟東昨日證實,聯電資深副總級以上高階主管,為了和員工一起度過不景氣,將減薪一五%。
減薪一成五,聯電高層共患難(《苦勞網》2008/12/17)
減少人力資本支出,除了裁員、減班、人事凍結以外,減薪也是一個很常見的手段。公司一開始會先從高階主管減薪,如果過了一陣子景氣仍沒有好轉,接下來可能會對全體員工實施年度調薪減半(或歸零)。
一般不會使出全體員工減薪的手段,原因是因為減薪必須取得勞工同意的「減薪同意書」,否則員工可以向勞工主管機關申訴。
降低研發支出
最重要的研發成本,來自於員工的薪酬,如同前面所提的,公司可以減少人員聘用或減薪。還有一塊也是很重要的研發成本,來自於產品開發費,像是開模(或光罩)費用、EDA tool license、computing farm……等,也是很龐大的支出。
公司這時會重新檢討是不是要少開一些專案,或是考慮將一些priority較低的專案延後,如此就可以避免專案同時出現的peak,因而可以降低design tool的授權費、AWS&Azure等computing farm的租用成本。
減少福利和津貼
有些公司則是會使用減少津貼的方式,例如減少出差、出差只能坐經濟艙、降低用餐補助、減少零食櫃的餅乾泡麵、減少文具櫃的文具、廁所不放衛生紙擦手紙、生日禮金換成麵包券……等,因為這些福利和津貼並沒有寫在勞動契約裡面,所以公司可以不經員工同意而片面地降低。
不過這些福利與津貼省下來的錢其實不是很多,主要還是象徵意義,讓同仁們知道勒緊褲帶的時間到了。
備註:以上引述的這些新聞,也許沒有很正面,但我沒有要諷刺這些公司的意圖,這些都是很成功越過景氣循環的優質公司。選擇這些新聞,只是因為在Google上搜尋,前幾篇就跑出來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