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錯重點

一言以蔽之:我們常常望文生義,直接從字面上解釋,而不去理解前後文真正的含義。

孟子說過一個故事:

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其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卒之東郭墦閒,之祭者,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此其為饜足之道也。……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幾希矣。

齊國有一個人,每天都去吃到飽餐廳,回家還跟家人吹牛是部門聚餐。後來他老婆發現先生其實是乞丐,就引以為恥。

本來孟子的重點在最後一句「不泣者幾希」,意思是說,為了富貴而不求手段,是很可恥的。後來被人畫錯重點,把重點放在第一句「齊人有一妻一妾」,變成是「齊人之福」=「三妻四妾」。

順便提一下,很多人都覺得三妻四妾是妻妾成群,其中『三、四』是虛數,但其實一開始它們是實數,也就是說『三』不是many而是真的three。

  • 三妻,指的是髮妻*1+平妻*2。
  • 四妾,指的是丈夫、三個妻子各自的丫鬟,總共有四個。

歷史上很常發生這種斷章取義的事,再舉一個例子: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女」通「汝」,這句話本來是說:你們這幾個調皮學生很難教。期末考出題太簡單,你們就自以為都會了;考太難,你們又抱怨我不會教。

結果現在被誤用成,先生抱怨要賺錢養老婆小孩。


綠筆畫紅線在藍字上

當我們看到一份報告時,本來作者是著重在A,B,C三件事,但我們看了看,反而注意了D。同樣一句話,每個人的理解都不同了,更何況是一篇長長的的報告。

就像這圖,報告講的是藍色、批評人講的是紅色,最厲害的是,拿的卻是綠筆。

這是因為每個人的觀點不同,重視的東西不同,就會出現一份報告、二種表述的現象。

看東西的角度也許不同,但要注意的是,要正確地理解內容,不要流於望文生義,甚至斷章取義,最後雞同鴨講,吵得不可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