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以蔽之:要廣泛的通才學習,不要被所謂的專業侷限住。
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日前公布各校系參採學測科目,國內多所頂尖大學部分理工學系不再參採國文科,僅採計英文、數學A與自然三科。以臺灣大學為例,繁星推薦就有機械工程等十個學系不採計國文科,申請入學則有電機工程和資訊工程等十一個學系不再參採國文科。
當頂尖大學不採計國文(國語日報@2022/10/28)
前一陣子的新聞指出,許多大學的理工系不再採計國文的成績,引發理工人才不重視人文素養的爭論。有人主張需要採計國文,因為畢竟考試領導教學,如果都不採計,會變成沒人要讀國文。有人主張不需採計國文,因為讀國文跟人文素養也未必有直接關係。
在早年還是大學聯考的年代,就拿90學年度大學聯合招生為例子(資料出處),當年的第二類組(自然組不考生物)的總分是500分(國文/英文/數學/物理/化學,各100分),第一志願是臺大電機系,最低錄取總分是423.27分(有單選題、複選題,答錯會倒扣,也有非選擇題,像是證明題)。
有二個考生A和B,總分都是425分,但他們的分科成績不同,如下表:
考生 | 國文 | 英文 | 數學 | 物理 | 化學 | 總分 |
---|---|---|---|---|---|---|
A | 85 | 85 | 85 | 85 | 85 | 425 |
B | 90 | 90 | 45 | 100 | 100 | 425 |
由於臺大電機系採記所有科目的總分,也沒有對任何一科額外加權,所以這二個學生都能上第一志願。如果臺大電機系有對數學、物理、化學加權的話,那麼考生B很可能就無法錄取了。
你可能會質疑這個錄取標準,B的數學成績這麼差,怎麼還可以錄取臺大電機系?事實上,系上教授的想法跟你不同,教授會覺得考生B只是數學考試失常,而不是數學程度不好。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當年國文和英文有考作文,所有第二、第三類組加起來超過八萬個考生,最高分也分別只有94.30分和96.50分,要考90分是超級困難的事。再來,如果考生B的數學真的不好,那他是如何能物理和化學都考100分。
就是這樣的邏輯,因此所有頂尖大學的電機系都是採計所有科目的成績,也不需要對任何一理工科目做加權。次一點的志願科系,還是採計所有科目,但開始會特別加成理工科。再次一點的志願科系,會開始出現只採計數學物理化學,但至少要求國文英文要超過均標。更後面的志願科系,就會採計更少的科目,也不要求均標。
科系 | 最低錄取總分 |
---|---|
臺灣大學電機系 | 423.27(無加權) |
清華大學電機系 | 407.83(無加權) |
交通大學電子系 | 404.26(無加權) |
成功大學電機系 | 386.33(無加權) |
中央大學電機系 | 370.23(無加權) |
中山大學電機系 | 449.38(加權後) |
中興大學電機系 | 445.48(加權後) |
在PTT討論區,也常常有人在爭論文組和理工組,因為在臺灣,理工科的畢業生薪水相對比較高,所以在討論區內就容易有輕視文組的言論出現。
我個人認為,作為理工組的學生,重視自己的專業是很好的事,但也不能對其他科目就放生掉,要知道各門學問之間往往是互相連結的。發明微積分的萊布尼茲,大家對他的第一印象一定是數學系的、理工組的,但其實他大學是法律系的,還一路讀到博士,畢業以後的職業是律師,以現代的角度來算,無庸置疑是文組的。也就是說,萊布尼茲他是通才型的學習。
蘋果創辦人賈伯斯在史丹佛大學的演講,說了下面這故事,也講述了廣博學習的好處。
我上了一堂文字藝術課程,學到襯線及無襯線字體,改變不同字母組合間的空間來造就優良的排版,當時我以為這完全不可能在我的生命裡被實際運用。但十年後當我們在設計第一台蘋果電腦時,我們將它全部都設計進去,它是第一個有美麗版面設計的電腦。如果我從未在大學裡旁聽那一堂課,蘋果電腦絕對不會有幾種不同字體。
Steve Jobs’ 2005 Stanford Commencement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