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輸入法

一言以蔽之:Windows沒有內建的輸入法幾乎都消失了。

要輸入中文,有幾種方法,包括:

  • 手寫輸入法:蒙恬手寫筆是很知名的廠商。雖然手寫輸入可以不用學習鍵盤的排列,但手寫的速度畢竟還是太慢了。
  • 語音輸入法:IBM ViaVoice是早年很著名的語音輸入軟體,那時候還要特別準備收音良好、雜訊小的麥克風,然後先唸好幾篇標準文章,做個人語音的calibration,才開始能有效地輸入,不過畢竟中文不是外商開發的重點,辨識率實在不太行。後來AI成為顯學以後,現在的Google語音輸入法就好用了很多。
  • 鍵盤輸入法:直到目前,大部分人還是使用鍵盤打字來輸入中文。

現在有些小學會舉辦中文打字比賽,就是看誰打字打得快、正確率高。其中嘸蝦米輸入法是一個能打超快的輸入法,高達每分鐘超過200個字。

嘸蝦米這麼一個能高速輸入的打字方法,卻慢慢地淡出市場,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被微軟Windows內建。

讓我們回到三十年前,中文輸入法還是百家爭鳴的時代。

Keyboard

拼音輸入法

在臺灣從小就學注音符號,因此很直覺地,注音輸入法很早就出現在中文作業系統裡面,也是目前最普遍的中文輸入法。早年的Windows還要設定注音輸入法的鍵盤,像是大千鍵盤排列、倚天鍵盤排列……等等,這是因為注音和英文的mapping在各種鍵盤排列對應不同,不過至今大千鍵盤排列基本上已經完全勝出了。

然而注音輸入法最大的缺點就是同音字太多,常常需要選字,所以許聞廉先生利用字詞的比對來自動選字,於1990年發明自然輸入法

Windows後來也用一樣的邏輯,出了微軟新注音輸入法,但一開始的選字遠遠不如自然輸入法,所以許多人還是會裝自然。然而隨著微軟新注音的不斷改善,並且Windows沒有內建自然,所以現在大部分的人已經使用微軟新注音了。

字形輸入法

一個輸入法的好壞,最主要看二個KPI

  1. 重碼率低:選字要儘可能少,讓使用者可以盲打——看著稿子就可以打字,不用看螢幕選字。
  2. 輸入鍵少:需要的輸入按鍵越少,打字就能打得越快。
  3. 規則單純:輸入法的規則不能太複雜,否則無法記憶。(不過這個KPI是對一般人而言,對打字比賽選手來說,還是前二個KPI為主。)

舉例來說,內碼輸入法就是一個重碼率=0%,每個字都需要輸入四鍵,但根本不可能有人能把內碼表背下來。

  • A440:輸入「一」這個字
  • A441:輸入「乙」這個字

由前面二個KPI,我們可以看出注音輸入法是個很差的輸入法,它的重碼率高、還要輸入很多按鍵。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中文電腦之父」朱邦復先生於1976年發明了形意檢字法,後來被蔣緯國先生重新命名為倉頡輸入法。倉頡的重碼率非常低,更重要的是,朱先生放棄了倉頡輸入法的專利權,因此被中文作業系統所採用,直到今天的Windows都有倉頡輸入法。

有人覺得倉頡輸入法的規則太複雜,有時候拼不出某些字的倉頡碼,就發明了速成輸入法,基本上就是取倉頡碼的首尾兩碼,拼字變容易了,但犧牲的就是重碼率大幅地提高。

百家爭鳴→逐漸凋零

總之,除了拼音輸入法以外,各個字形輸入法之間既相互競爭又相互借鑑,在「重碼率低、輸入鍵少、規則單純」之間不斷trade-off,也新創造出許多不同的中文輸入法,像是速成、行列、大易、嘸蝦米、五筆、輕鬆……等等。當然,也有混合字音字形的輸入法。

然而,這種百家爭鳴的狀態,隨著Windows的一統江湖後就慢慢消失了,畢竟沒有被作業系統內建實在是太麻煩了。有些輸入法因為沒有人維護,所以找不到軟體可以安裝,使用者必須使用「通用輸入法編輯工具」來自己創造輸入法。有些輸入法比較好一些,有商業化公司,一開始還買得到軟體,但到了Windows 8改成Metro介面,輸入法技術被改了,導致這些輸入法軟體被迫改版,部分公司改版跟不上,最終就完全失去了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