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以蔽之:本書顛覆了我們對生活方式和人際關係的傳統想法。
心理學有三大巨頭:佛洛伊德、榮格、阿德勒。《被討厭的勇氣》二冊,加上《為愛徬徨的勇氣》,全系列一共有三冊,都在探討阿德勒心理學。三本都是非常暢銷的書,而且受到許多人的推崇。
但老實說,我讀《被討厭的勇氣》上冊,就已經是很勉強地強迫自己讀完的,很少有暢銷書讓我讀得這麼痛苦(或至少是讀得很吃力)。下面這句話,就是作者對上冊歸納的精髓,也是書名的由來。
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目的論:今後該怎麼做
比如說,我們的學歷比別人低, 讓我們有「自卑感」,所以我們會更努力,這樣的自卑感是動力。但如果我們覺得低學歷就找不到工作,這種「自卑情結」是我們自己不想成功的藉口。阿德勒主張,折磨我們的自卑並不是『客觀的事實』,而是『主觀的解釋』。低學歷和找不到工作,只有『表面上的因果關係』,而不是真的因果律。
類似地,如果我們的學歷比別人高,正確的「優越感」是我們要更努力維持這樣的成就,而不是沉浸在虛偽的「優越情結」中。人生並不是與他人的競賽,健康的自卑/優越感,並不是和別人比較而產生的,而是和「理想的自己」比較後所產生的。
佛倫伊德重視「因果論」,也就是因為我們過去發生了什麼事情,因此決定了現在的我們。阿德勒重視「目的論」,不用追究過去的原因,而要追求未來的目的,阿德勒相信人是可以改變的,不必在意他人的評價,被別人討厭也無妨。就是有人討厭自己,才是我們行使自由的標記。
在我整個求學過程中,幾乎都是「因為……所以……」的causality,即便進了公司,還是在找root cause,所以我很難從「因果論」脫逃,這就是我很難讀懂本書的原因。時隔多年,我再把下冊拿出來讀。在《被討厭的勇氣》上冊中,作者談了很多理論,相對比較抽象;而在下冊,作者花比較多篇幅討論實踐,所以會更具體一些(其實還是很抽象)。
當我們找朋友訴苦的時候,我們常說:「某某某好可惡、我我我好可憐。」我們期待朋友會安慰我們:「對啊!他真的很可惡,錯都不在你。」但事實上,這還是解決不了問題,真正需要討論的重點是『今後該怎麼辦?』
俗話說:「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歷史是由後來獲勝的人所撰寫的,而我們個人對自己「過去的記憶」(歷史),其實也是由『現在的自己』所編撰的 ,這就是「選擇性記憶」——人們往往只記自己願意記的訊息。
因此,我們根本不需要知道過去發生了什麼事,因為我們自己說出來的過去歷史,也不過是『現在的我們』巧妙編撰的記憶而已。這就是作者在書中不斷強調的,不要重視過去發生的事,而要重視未來的目的——『今後該怎麼做』。
尊敬=信任=同理心
作者以教導孩子為例子,阿德勒主張不可以責罵、也不可以稱讚,因為責罵是盡快讓對方屈服,而稱讚是上對下的操控評價,這二者都是要支配孩子。因為父母擔心孩子的選擇失敗時會牽連到自己(例如孩子不寫作業導致成績不好,父母會感覺丟臉),所以就一直想要幫孩子做選擇。
又比如說,當我們看到孩子在玩電動的時候,我們常常會用權威告訴小孩玩電動不好、應該要讀書。作者建議不要用「權威支配」而是要用『尊敬respect』,先從小孩的角度去看玩電動的目的(想要偷懶),再告訴他你的想法(現在玩電動只能偷小懶,但現在讀書以後長大可以偷大懶),最後尊重他自己的選擇(現在偷小懶還是未來偷大懶,今後該怎麼做?),讓他學會『自立』——自己的人生,自己選擇。
respect來自拉丁文的respicio,字根是re- (“again”)加上speciō (“observe”),就是對他人在意的寄予關注,也就是同理心。
作者在這邊舉了一個很棒的例子:我們把房子抵押給銀行,銀行看在我們的抵押品上借我們錢,這是「信用」(credit);我們有一個好朋友,他沒有給我任何抵押,我們就無條件地相信他,這是「信任」(trust)。respect就是一種trust。
不存在命中註定的人
當我們在路上看到跑車的時候,我們會幻想說:「如果我也有那台車,該有多好啊?」等到我們有錢了以後,真的買了那台車,一開始很開心,結果沒幾個月以後就習慣了,發現有沒有這台車其實也沒差。因為其實我們只是想擁有、或者說是征服跑車而已。
我們在找男女朋友的時候,我們都希望能夠找到真命天子/女,也就是命中註定的Mr./Miss Right,後來我們真的找到了(至少婚前覺得自己「真的」找到了),就步入禮堂結婚,結果婚後吵架不斷。因為其實我們只是想控制、或者說是征服對方而已。
阿德勒不承認有命中註定的人,在茫茫人海中等待並不會改變任何事情,婚前的交往「命運」要用自己的手去打造。同樣地,婚後的相處也得靠自己的手去維持。結婚,不是熱戀的終點,反而是愛的起點。
人際關係
阿德勒主張不需要競爭、不用渴望別人對自己的認同……等等,因為阿德勒覺得這都是過著別人的人生,而不是過著自己的人生。我們需要『自立』——我們只需要修自己的學分,不需要去做別人的功課。
這就是所謂的『課題分離』,「自己的課題」是『信任』、毫無保留的愛他人,至於別人愛不愛我們,那是「他人的課題」,我們不需要活在討人喜愛的生活型態。
所謂的幸福,就是貢獻感。
附註:其實書中還寫了很多內容,我在本篇讀後感想裡面並沒有提到,也許阿德勒的想法是對的,但我不會選擇這樣做,畢竟我已經活在別人期待的生活中很久了,我沒有被別人討厭的勇氣,也不想被別人(至少我的親人)所討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