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以蔽之:減少精製加工品、多吃原型食物的悅性飲食有助於身體健康。

作者楊定一博士是個預防醫學專家,他從本書中說明了一些理論基礎,並由觀察與體驗來教導讀者營養學。書中有超過五十個章節,每一章就是一個小主題,都只有幾頁而已,讀起來不吃力。
書中的第41章有澄清了一些以前的舊觀念,在此節錄幾段,並輔以史考特醫師的部落格文章,列在下面:
飽和脂肪、膽固醇不是壞的食物
動物油主要為飽和脂肪,長期為人抨擊為不健康,但2014年6月時代雜誌(TIME)的封面故事叫「Eat Butter」,幫牛油平反,說它不是損害健康的罪魁禍首。在這篇文章有整理了飽和脂肪的爭議,簡單地說,結論就是降低飽和脂肪的攝取並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
研究也顯示飲食中的膽固醇對健康成年人血液中膽固醇濃度並沒有顯著影響,人體七成以上的膽固醇是身體自行製造的,只有一小部分是來自食物。因此,美國在「2015-2020年飲食指南」,就已經取消膽固醇的攝取上限。換言之,如果沒有特別的疾病,吃蛋不需要特別把蛋黃(蛋黃是高膽固醇食物)挖掉,一天吃二顆蛋也不會怎麼樣。
植物油未必有益於健康
一般人受到廣告影響,總以為植物油比較健康,然而植物油是多元不飽和脂肪,有分成兩種:
- ω-3脂肪酸:可降低血壓、三酸甘油酯,有抑制發炎反應的效果。
- ω-6脂肪酸:會促進發炎及各種慢性病的產生。
諷刺的是,市場上許多主打健康概念的油品(通常是精煉的豆油,例如沙拉油)卻是富含ω-6脂肪酸,反而不利於健康。比較有利於健康的是果實油(例如核桃油),不需要太多精煉就可以榨取出的天然油。
脂肪酸分類 | 例子 | 備註 |
---|---|---|
飽和脂肪酸 | 豬油、牛油(奶油)、椰子油 | 合成細胞膜和荷爾蒙之元素 |
單元不飽和脂肪酸 | 橄欖油、酪梨油 | 降低壞膽固醇,保持血管暢通 |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ω-3) | 魚油、核桃油 | 抑制發炎、減少抑鬱 |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ω-6) | 葵花油、大豆油 | 促進發炎、產生慢性病 |
細胞不是只有糖才能維持生命
在全身的血糖消耗量中,小小的大腦卻能消耗掉大約四分之一的血糖量,但這並不意味著大腦沒有糖就活不下去,事實上,身體可以轉而分解脂肪(酮體)來提供能量。
當我們吃下甜食的時候,糖會促使腦內分泌多巴胺與血清素,會讓我們覺得舒服,因此糖很容易令人上癮。然而快速的血糖升高會促使胰島素分泌,再把血糖(和愉悅)都降下來,這叫「血糖震盪」,長期會造成胰臟疲乏,形成胰島素阻抗,因此專家指出不要常吃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GI)高的食物。
另外,正所謂癌細胞愛吃糖,正子攝影就是利用這個原理,將帶有微量放射性的葡萄糖注射入病患體內,葡萄糖會被癌細胞搶住,醫師就可以用儀器偵測出腫瘤的位置。因此,少吃一些高果糖玉米糖漿(例如含糖飲料),避免攝取過量精緻糖,絕對是有利於身體健康的。
不一定要吃三餐
西方有一句諺語叫做:「早上吃得像國王、中午像王子、 晚上像乞丐。」或是另外一句話「早餐吃得好、午餐吃得飽、晚餐吃得少」,無不都是描述早餐是很重要的,其論點主要是經過一晚的睡眠,早上起床就應該補一補。不過近來有些學者(例如書籍《Breakfast is a Dangerous Meal》)聲稱這只是行銷話術,他們主張許多的早餐食品充斥著糖和碳水化合物,並不營養。
在工業化以後,才有一日三餐的文化,古代的人類通常每天二餐、甚至只有一餐,所以健康成人不吃早餐其實並不會怎麼樣。許多文化都有斷食的傳統,例如伊斯蘭教的齋戒月,穆斯林在白天會禁食,結果齋戒月後,往往身體指數會變好。
根據研究,間歇性斷食可以減去脂肪,還促進身體健康:
- 空腹胰島素與血糖都下降。
- 三酸甘油酯下降。
- 身體的燃脂能力變好。
- 發炎指數下降。
吃得對比吃得少更重要
現代人多有肥胖的問題,所以常想藉由少吃多動來減肥。大家都知道「少吃7700大卡就能瘦1公斤」,所以就拼命節食來減重。這種方法在短期的確可以看到體重下降的效果,但長期很容易復胖。
一卡路里的薯條和一卡路里的雞肉有一樣的熱量,但顯然背後的營養是不相同的,醫師給減重者的建議有:
- 溫和緩慢的減肥,短期而劇烈的作法維持不久。
- 注意食物的質與量,吃甚麼比吃多少更重要。
- 紀錄體重、體脂肪、腰圍、體態的變化。
- 進行適量的體適能訓練。
希望藉由改變飲食原則、增加運動機會,正所謂減肥唯一不變的真理——「管住嘴、邁開腿」,大家都能擺脫代謝症候群,重拾健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