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能錯了》讀後感

一言以蔽之:如同達賴喇嘛說的,閱讀本書能使讓所有人受益。

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

主角Björn是瑞典人,一開始是個經濟學家,後來前往泰國一座森林寺院出家成為佛教僧侶,也曾待在英國、瑞士的寺院多年。十七年後他選擇還俗,返回瑞典進行巡迴講座。後來得到漸凍人症,選擇安樂死離開世間。

本書的副標題是「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其中森林智者就是在說Björn。(備註:Björn是斯堪地納維亞半島的男子名,中文翻譯成比約恩。這個名字的意思是熊bear,想想熊本來就生長在森林裡,稱他為森林智者也蠻貼切的。)

此書是由智者的合作夥伴Caroline用Björn的第一人稱口吻著作的,藉由描寫自己的經歷,講述對生活、生命、死亡的領悟。第一次讀完此書,大概只能有淺薄的體會,需要一遍又一遍的閱讀,才能更了解Björn的智慧。以下截取書中的幾句箴言,作為分享。

不要相信你的每個念頭

有些念頭悄無聲息地盤據在我們的心頭很久,拖著我們反覆在回憶與遺憾中掙扎,讓人們迷失在早已無法改變的過去裡。這些我們最難放下的念頭,到頭來往往對自己的傷害最大。以一定程度的懷疑與幽默感來看待自己的念頭,就比較不會被自己念頭支配,如此便可更欣然地做自己,甚至可以成為自己的好朋友。

《雜阿含經》裡佛祖說過「兩支箭」的故事,一般人跌倒的時候,除了外部受傷的痛苦以外(第一支箭),還會內心懊惱為什麼剛才沒注意到(第二支箭),結果反而繼續沉浸在痛苦之中。男女朋友被分手的時候,失戀傷心是第一支箭,但受傷更重的往往是自我懷疑(是不是我不夠好?)的第二支箭。其實第二支箭是我們加諸於己的枷鎖,只要我們轉念思考,不必糾結於這些念頭,換個角度想想,就會有全新的可能。

士夫身被雙毒箭,極生苦痛,愚癡無聞凡夫亦復如是,增長二受:身受、心受,極生苦痛,所以者何?……士夫被一毒箭,不被第二毒箭,當於爾時,唯生一受,所謂身受,不生心受。

喜歡他人本來的樣子

試圖以自以為是的好去糾正別人,其實是在消耗自己。因為這種行為不但無法真正改變對方,反而還會讓自己陷入情緒的內耗之中。每個人都有自己成長的背景和價值觀,當我們強行要求他人符合自己的標準時,就只會帶來摩擦與距離。書中提及「學會喜歡他們本來的樣子。」這句話聽起來簡單,實則很難做到。當我們願意放下評斷的視角,用接納與理解的心態去看待他人,我們的內心也會變得更加寬容。

然而,接納他人本來的樣子,並不代表我們要認同他人的一切行為,只是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彼此尊重、彼此理解,才更容易建立信任的連結,讓人與人的交流是充滿溫度的正向循環。

自媚的智慧

知識對自己所知道的一切感到驕傲;智慧在自己不知道的一切面前謙虛。這是因為知識著眼於擁有,而智慧懂得自己的有限,並在不確定中尋求成長與理解。真正的智慧,不是知道得多,而是明白還有多少未知等待被尊重與探索。

有個遊戲是這樣子玩的,將二十六個英文字母分別按順序編號為1到26(a=1, b=2, …, z=26),那麼「knowledge」知識可以得到96分,但「attitude」態度則是100分,只有謙遜的態度才是真正的滿分。

knowledge = 11 + 14 + 15 + 23 + 12 + 5 + 4 + 7 + 5 = 96
attitude = 1 + 20 + 20 + 9 + 20 + 21 + 4 + 5 = 100

我可能錯了

我們常以為,腦中浮現的每個念頭都是真實、正確的,但真的是這樣嗎?我們對這些念頭深信不疑,往往也因此陷入偏見與誤解。當我們堅持「我就是對的」時,就容易忽略他人的觀點,困於原本僵化的思維中。相對地,如果能夠承認「我不一定是對的」,就能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打開視野去接納更多可能。

快思慢想》說人類傾向使用反射性的直覺思考,然而如果靜下心來認真思考,也許是另外一個想法。對自己說出「我可能錯了、我可能錯了、我可能錯了」(很重要所以說三次,在書中的原文就真的是重複這句箴言三遍),可以為彼此留下一點空間。這不是軟弱,而是一種更強的內在力量。

大腦之運作方式有兩種:系統一、系統二。
系統一:快速、直覺且情緒化的反射性思考。
系統二:較慢、邏輯且計畫性的非直覺思維。

可能是,可能不是

人類總是傾向控制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最好還能預測未來。例如股市技術分析,就是用一些指標來判斷未來股價走勢。話說近日因為美國總統川普的對等關稅政策,股市動盪不安,就以台灣加權指數為例,歷史最大漲跌點/漲跌幅(-2086.20點/-9.80%於2025/04/07、+1632.71點/+9.39%於2025/04/10)接連出現,7日跌停鎖死,股民急著脫手卻賣不掉,隔天8日認賠全部殺出,結果到了10日漲停鎖死買不到,沒有持股又懊惱不已。一天跌停、一天漲停,完全是多空雙巴。

書中引用了《淮南子》「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故事,告訴人們我們對未來的知之甚少,我們無法預料未來會發生的事,放鬆對控制這樣的信念是一種解放。我們不會總是得到自己想要的,但其實生命早已給了我們所需的一切。有時候放下對願望的執著,或許它們會在不經意時悄然出現。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弔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弔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

我會知道

《後漢書》裡面記錄了一個故事,王密在三更半夜的時候,送了一箱黃金給楊震,說沒有人知道,結果清廉的楊震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是沒有人知道呢?」

我們想實踐道德,不過是我們選擇對自己言行誠實的一種方式。不是為了在人前顯得多麼正直,也不是因為擔心死後閻羅王的判決(積德行善上天堂、行兇作惡下地獄),而只是想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能坦然與自己對話,無須閃躲。因為這一路上會一直與我們同行的,從頭到尾始終只有自己。

楊震字伯起,弘農華陰人也。……大將軍鄧騭聞其賢而辟之,舉茂才,四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

這也會過去

智者還俗後在結婚戒指上刻的字是「This too shall pass.」(一切都將過去),這是波斯故事中所羅門王的格言。正所謂,宇宙中唯一永恆的事,就是沒有事是永恆的。

人們總希望將美好的時刻永遠保存下來,然而那些閃耀的瞬間再美好,也會隨著時光流逝而逐漸模糊。相對地,人生中那些令人害怕的失敗,當時可能是痛苦萬分,但回頭看,不過是成長路上的一小段插曲。真正值得我們努力的,不是執著於過去的高光或陰影,而是在每一個當下活出自己的價值,認真體會眼前的人事物。這一刻的我們,才是真實而有力量的。

所羅門王為教訓驕傲的侍衛長,命他在一年內尋找一枚能「讓快樂者悲傷、讓悲傷者快樂」的戒指。侍衛長遍尋不著,眼看期限將至,絕望之際遇見一位老鐵匠,對方給他一枚刻有「這一切都會過去」的戒指。侍衛長將此戒獻給所羅門,國王與大臣們看後,就領悟了世事無常,而後此戒成為國王的警醒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