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以蔽之:這篇是關於牛頓的穿鑿附會小故事。
歷史上的今天——1643年1月4日,牛頓出生。
微博上有一則帖子中洋洋灑灑寫道:牛頓其實是一個純正的中國人。
1643年牛頓出生,1644年明朝滅亡,難道有這麼巧合的事情嗎?牛頓其實就是明朝皇族的後裔,本應姓朱,只不過為了躲避滿清的追殺,被託付給西方傳教士撫養,之後才被帶回英國。
化名牛頓,將姓氏朱的左右兩邊隱藏,一是掩人耳目,躲避追殺;二是暗指失去支撐的大明皇族,同時警示後人,不得遺忘自己是中華子孫。
西方人如此野蠻,怎麼突然就有一個牛頓出來,解決了科學問題呢?實際上,就是《永樂大典》也一起被託付給了牛頓,牛頓長大之後,認真研讀其中老祖宗的智慧,才寫出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陸網瘋傳「牛頓其實是中國人」(三立新聞網@2023/10/25)
這篇文章當然是反串的內容,不過由於這網友想像力真的很豐富,也寫得振振有詞,於是我決定來為他繼續腦補。
在元朝的時候,統治者將子民分成四等人,優先順位依序為國人(蒙古族)、色目人(西域人)、漢人(金朝漢族)、南人(宋朝漢族),總之就是漢族的地位非常低,市井小民不能取正格的名字,所以只能用出生順序和年齡來取名(庶民無職者不許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齒合計為名)。
像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本名叫朱重八,其父親、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分別叫朱五四、朱初一、朱四九、朱百六,全家都是數字的名字,可以說是數學世家。不過現在朱元璋當上皇帝了,他的子孫總不能再胡亂命名了,因此朱元璋給出了一套命名規則。
從朱元璋的孫子輩開始,後代名字裡的第二個字都是他親自指定,每一脈各有廿個字,依世代來輪。比如說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後來成為皇帝,他的子孫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鎮、朱見深、朱祐樘、朱厚照、朱載坖、朱翊鈞、朱常洛、朱由校,就遵循著第二個字為「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第三個字部首為「火土金水木」循環的naming rule。
(備註:第三個字之所以不是我們熟知的「金木水火土」,是要滿足五行相生,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上一代助長下一代,當然也可以想像成上一代爸爸生出下一代的兒子。)
子孫初生,宗人府依世次立雙名,以上壹字為據,其下壹字則取五行偏旁者,以火、土、金、水、木為序。
《明史》諸王世表一
東宮曰: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
秦府曰:尚志公誠秉,惟懷敬誼存,輔嗣資廉直,匡時永信敦。
晉府曰:濟美鍾奇表,知新慎敏求,審心鹹景慕,述學繼前修。
燕府曰: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
周府曰: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肅恭,紹倫敷惠潤,昭格廣登庸。
楚府曰:孟季均榮顯,英華蘊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士立全功。
齊府曰:賢能長可慶,睿智實堪宗,養性期淵雅,寅思復會通。
魯府曰:肇泰陽當健,觀頤壽以弘,振舉希兼達,康莊遇本甯。
……
明朝末年,魯府傳到九世孫(同期燕府傳到十世孫崇禎帝朱由檢),名字第二字用到「以」、名字第三字用到「水」部,魯王名叫朱以海。當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朝滅亡後,魯王這一脈逃往南方投靠鄭成功,鄭成功安排朱以海住在金門,朱以海在金門種植了很多蕃薯,所以被當地人稱為「蕃薯王」,後改葬於太武山腳下,今有「皇明監國魯王墓」。
然而魯王一系和鄭成功並不合,鄭氏家族擁立的是桂王永曆帝,所以西方傳教士把朱以海的族弟「朱以沙」帶到英國。為了躲避追殺,朱以沙將朱姓改為牛姓以掩人耳目,也利用朱的左右兩根支柱被移除來暗指失去支撐的王朝。他還將中文名字的「以沙」換成英文的「Issac」,於是變成Isaac Newton,也就是以沙・牛。
牛頓在數學上最卓越的成就是發明了微積分,這其實沒什麼好驚訝的,因為牛頓其實就是朱以沙,而朱以沙是朱元璋的後代,前面我們就提到過了,朱元璋全家都是讀數學系、搞數學的,微積分只是家傳學問而已。
除了數學,牛頓的物理也是一絕。傳說牛頓被蘋果砸到頭,進而發現萬有引力,但根據英國皇家學會公佈的手稿,我們現在已經知道這個橋段是後人杜撰出來的,而真正發現萬有引力的過程,就是23歲的朱以沙為了躲避瘟疫,從劍橋大學回到鄉下去,在閱讀永樂大典(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的過程中所發想出來的。
不過牛頓真的有被蘋果砸到,當時他很生氣(別忘了他這時只是才23歲的年輕人),於是心情不好就把蘋果樹砍倒了,後來他向傳教士養父承認錯誤,父親因為他很誠實而原諒了牛頓。但父親感到很疑惑,因為父親之前想砍倒這樹卻總是砍不倒,因為這樹「隨砍隨合、永無休止」,於是父親就問牛頓如何砍倒樹的。
牛頓笑著回答說,那是因為老爸你的斧頭不利,之前我走過劍橋(別名康橋)的時候,不小心把鐵斧頭掉進了河裡,我一直哭、呼喊著再別康橋,河中的女神憐憫我,問我說金斧頭、銀斧頭是我掉的嗎?我誠實地說不是,所以女神最後把三把斧頭都賞給了我,我就是用這把金斧頭把樹砍倒的。
至於牛頓的婚姻,因為他是中國人,長相跟傳統英國人不像,所以他喜歡的女生不喜歡他,因而終身未娶。
最後,由於牛頓帶來的技術,促進了英國的工業革命,讓英國在150年後的鴉片戰爭擊敗了清朝,為明朝的朱以沙報了仇,也算是另類的反清復明。
備註:本文故事由來依序為,《蒙兀兒史記》四等人制、《明史》諸王世表一、英國故事《牛頓與蘋果樹》、美國寓言《華盛頓與櫻桃樹》、酉陽雜俎《吳剛伐木》、伊索寓言《誠實的樵夫》、徐志摩《再別康橋》。